田間地頭的“農業(yè)機器人”(田間地頭的豐收馬拉松)
農機大全網(www.wgjtg.com)今天給各位分享田間地頭的“農業(yè)機器人”的知識,其中也會對田間地頭的豐收馬拉松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xiàn)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xiàn)在開始吧!
本文導讀目錄:
4、田間玩轉高科技
田間地頭的“農業(yè)機器人” ♂
田間地頭的“農業(yè)機器人”??
會收棉花的機器人
南京農業(yè)大學工學院副教授王玲所在的團隊研發(fā)出一種機器人,不僅可以采摘棉花,還能迅速、準確地判斷出籽棉的品級。
對農民來說,收棉花是一件苦差事。而且人工采棉耗費的成本相當大,所投入的勞動力約占整個生產過程的50%。例如,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生產建設兵團,種植700萬畝棉花,每年付出拾花采摘費近4億元。
王玲和團隊研制的這種機器人在采摘前就知道,哪片地里的棉花質量好,哪片地里的棉花質量差,從而避免重復或無謂勞動。而在種植時,只需讓棉花植株的種植間距滿足機器人的寬度,棉田留予一定的條寬來滿足采摘機械手的工作幅寬。
會種菜的機器人
在“壽光蔬菜博覽會”上,由壽光科技人員自主研發(fā)的智能機器人穿梭于菜架中,采摘、管理動作精準流暢,讓游客在零距離接觸中感受智能化種植帶來的便捷和高效。
據(jù)了解,這幾種機器人的能源系統(tǒng)是利用太陽能電池板將太陽能轉換為電能,通過變壓變頻用蓄電池將電能存儲起來。當機器人電量不足時,自動搜索充電地點,自動完成充電對接。當機器人充電完畢后,再繼續(xù)執(zhí)行上次未完成的任務。
會噴霧打藥的機器人
這是一臺三四人高的龐然大物,其綠色外殼造型特異酷似科幻影視作品中的“外星人”,它其實是北京一家植保公司與意大利、西班牙合作生產的噴霧機。
據(jù)了解,發(fā)生玉米粘蟲災害時,農民大概以每人150元/天的價格雇人打藥,仍雇不到足夠的人手。而玉米成熟時秸稈高度一般都接近兩米,普通的懸掛式噴桿噴霧機根本下不去地,農民只能看著干著急。而這種“外星機器人”可自由調節(jié)行距和高度,其獨特的設計可輕松進入各種高度作物的田地,不會對作物造成損傷。
懂嫁接的機器人
嫁接機器人由中國農業(yè)大學工學院農業(yè)機器人實驗室負責人張鐵中教授研制成功,機器人分為穗木供苗系統(tǒng)、砧木供苗系統(tǒng)、切削和結合、固定部分。
張鐵中將演示的黃瓜苗和南瓜苗分別放在穗木、砧木供苗處,只需一步,機器瞬間完成了精確定位、抓取切苗、接合固定等多步操作。從放苗到嫁接成功,整個過程也不過幾秒鐘的時間。
這臺通用型蔬菜嫁接機器人一小時至少完成400株,實驗室的另外一臺更加先進的雙向高速蔬菜嫁接機器人一小時可以完成800株,是人工作業(yè)的6到7倍。同時,機器人嫁接苗的成活率高達95%。
分揀果實的機器人
在農業(yè)生產中,將各種果實分揀歸類是一項必不可少的農活,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勞動力。
英國一家農機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開發(fā)出一種結構堅固耐用、操作簡便的果實分揀機器人,從而使果實的分揀實現(xiàn)了自動化。
它采用光電圖像辨別和提升分揀機械組合裝置,可以在潮濕和泥濘的環(huán)境里干活,它能把大個西紅柿和小粒櫻桃加以區(qū)別,然后分揀裝運,也能將不同大小的土豆分類,并且不會擦傷果實的外皮。
?
?
?
田間地頭的豐收馬拉松 ♂
田間地頭的豐收馬拉松? 金秋九月,隨著一聲槍響,2018依蘭農民豐收馬拉松拉開帷幕。3300余位“跑友”沖過設置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依蘭縣防洪紀念塔廣場的起點,奔向田間地頭的賽道。
資料圖
依蘭縣距哈爾濱市251公里,是傳統(tǒng)農業(yè)大縣,縣行政區(qū)轄9個鄉(xiāng)鎮(zhèn)、132個行政村、15個社區(qū)。16日的這場賽事設21公里的半程馬拉松和6公里的迷你馬拉松兩個項目。比賽吸引了500余位當?shù)剞r民組團參加。
今年70歲的依蘭縣道臺橋鎮(zhèn)保田村農民孫福全耗時40余分鐘完成迷你馬拉松,仍然精神矍鑠,步履不停。他告訴記者,這是他第一次參加跑步比賽,感覺“非常好”。
孫福全說,近幾年村里文體活動越來越多,主要是文藝匯演、廣場舞展演,“節(jié)目雖然精彩,但我沒文藝特長,只能當觀眾”。如今,這場以豐收為主題的長跑活動給了這位老農民親身參與的機會。
同村47歲的農民牛景陽也是長跑愛好者,已經三次參加黑龍江省內舉行的馬拉松賽事,此次正是他帶著孫福全一起跑。牛景陽告訴記者,眼下生活條件越來越好,鄉(xiāng)親們也越來越重視鍛煉身體。
從專業(yè)運動員到普通農民,從二十來歲的青壯年到古稀老人,這場賽事既體現(xiàn)著“重在參與”的體育精神,也凝聚了人們對農村新風、農民新生活的期待。
依蘭縣文明辦主任李權告訴記者,近年來全縣多措并舉建設新農村,計劃未來三年使鄉(xiāng)村文化活動室、文體廣場設置率達到80%以上,每年開展文化體育活動和“我們的節(jié)日”主題活動分別不少于三次。
孫福全說:“如今農村生活越來越豐富,跑在馬拉松賽道上,我們老年人也找到了青春活力,希望田間地頭上能有更多的體育活動。”
田間備耕忙 不負好春光 ♂
田間備耕忙 不負好春光布谷飛飛勸早耕,舂鋤撲撲趁春晴。立春過后,柳州市鄉(xiāng)村沃野春意盎然,處處可見農民備耕的身影:犁田鋤地、育苗培種、檢修農機……一項項備耕工作有條不紊地開展,新一年的豐收希望在悄然孕育。?
2月12日,在柳城縣社沖鄉(xiāng)沖江村,村民鄧議迎著綿綿春雨培育葡萄苗。天氣雖冷,但他干活的熱情卻很足。“去年我種植10畝葡萄,純收入10萬元。今年趕早修枝育苗,希望也有個好收成。”鄧議說。?
人勤春來早,鹿寨縣四排鎮(zhèn)龍團村村民梁尚兵掰著手指算日子,把春耕計劃安排得妥妥當當:“這段時間我打算先翻整好冬閑田,備好種子肥料,等過段時間再種植水稻。”?
“近期我們走訪鎮(zhèn)上的農資店了解到,目前種子、化肥等農資儲備充足,可以滿足農民的備耕需求?!彼呐沛?zhèn)農業(yè)農村服務中心負責人韋莉潔說。?
春耕備耕,種肥當先。記者從柳州市農業(yè)綜合行政執(zhí)法支隊了解到,為確保春季農業(yè)生產用種安全,該支隊將于近期開展春季農作物種子市場監(jiān)管行動,以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以及蔬菜、果樹等經濟作物為重點,對柳州市種子集中交易市場、批發(fā)門店、鄉(xiāng)鎮(zhèn)種子經營門店等開展執(zhí)法檢查,杜絕假劣農資坑農害農情況發(fā)生,為春季農業(yè)生產保駕護航。?
柳州地處桂北區(qū)域,春耕時間相比不少地方要稍晚一些,但農業(yè)技術人員早早地便做足了準備。“待春耕開始后,農業(yè)技術人員將深入田間地頭,針對春耕種植、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對農民進行技術指導,確保技術進村、服務入戶?!绷菔修r業(yè)技術推廣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
近年來,柳州市農業(yè)機械化水平穩(wěn)中有升,一臺臺“大鐵牛”為保障全市糧食安全提供機械化支撐。在柳江區(qū)穿山鎮(zhèn)板塘村,一家農機專業(yè)合作社負責人姚仁起摩拳擦掌,準備讓合作社里的幾頭“大鐵?!痹诖焊幸徽股硎??!昂献魃缋锬壳坝?輛中型拖拉機、2臺甘蔗收獲機、1臺水稻收割機、1臺水稻插秧機、1臺無人機,已經全部檢修完畢,農民春耕有需求都可以聯(lián)系我們提供服務?!币θ势鹫f。?
記者從柳州市農業(yè)農村局了解到,目前該市農業(yè)部門積極做好春耕備耕工作,抓春管保夏糧、抓春播穩(wěn)面積,截至1月31日,該市已備早稻種子約57.63萬公斤,各類農資持續(xù)供貨,供貨充足,計劃2023年全市糧食種植面積穩(wěn)定在222.6萬畝、總產量74.6萬噸以上。?
田間玩轉高科技 ♂
田間玩轉高科技5月中旬正是黑龍江水稻插秧的黃金時節(jié),抓住時機完成插秧,可以保證高質高產。不過,建三江紅衛(wèi)農場的種植戶陳玉柱,卻顯得不慌不忙。他沒有急著插秧,而是開著空的插秧機在農田轉了一圈。他告訴記者:“我去定點去了。我把點全部定完之后,這個田塊的數(shù)據(jù)就進入電腦了,就能實現(xiàn)無人駕駛了?!?/p>
陳玉柱用來定點的儀器,依靠北斗導航系統(tǒng)進行定位,駕駛過程中,陳玉柱標記了地塊的四個角。他說:“這個藍點是咱們機器的位置,一會兒我把機器調整到這個起始點這個位置上,然后我點執(zhí)行,它就可以實現(xiàn)自主插秧了,我只負責在后面加苗看苗就可以了?!?/p>
陳玉柱的新機器,剛買了一個月。當時,農場引進新機具新技術,第一次聽說“智能導航自動駕駛”,陳玉柱有些好奇,但也有點犯嘀咕。
陳玉柱家種著300多畝土地,每年插秧期都面臨著雇人難、雇人貴的問題,他也很想看看這個新技術能不能幫點忙。
現(xiàn)場的演練示范很快讓陳玉柱對無人駕駛產生了興趣。雖說感興趣,但這個機器比其他機型要貴一些,這也讓陳玉柱有點頭疼:帶無人駕駛功能的插秧機售價是16萬元,不帶無人駕駛功能的是13萬元。
不過,陳玉柱了解到,標價雖高,實際到手并不需要這么多錢。國家有農機購置補貼,根據(jù)《2018—2020年農機購置補貼實施指導意見》,中央財政和地方各級財政,會根據(jù)農業(yè)生產實際需要和補貼資金規(guī)模,對補貼范圍內的機具進行補貼。
北大荒農墾集團總公司紅衛(wèi)農場場長王鳳龍介紹,無人駕駛插秧機國家補貼是5.8萬元多,農場每臺補貼兩萬元,廠家和經銷商每臺讓利1萬元,到種植戶的手中,每臺是7.3萬元左右,種植戶能夠接受。
國家通過補貼也推動了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這臺無人駕駛插秧機的補貼力度比普通插秧機要大,因此,到手的價格并不比常規(guī)機器高,就這樣,陳玉柱把智能導航無人駕駛插秧機開回了家。
陳玉柱說:”我這300多畝地,每年插秧都得在11天,每年傳統(tǒng)是5個人,一個人500塊錢,駕駛員這塊就得(省)5500塊錢。”
雇駕駛員的費用節(jié)省下來了,同時,這臺機器提高了效率,工期縮短,其他工種的人工費也省了下來,這300多畝地總共節(jié)約人工費13500元左右。另外,陳玉柱還發(fā)現(xiàn),他一直擔心的能不能插直的問題,自動駕駛也比之前用人工干得要好。
豐疆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銷售總監(jiān)王銳說,智能導航無人駕駛插秧機用了北斗導航定位系統(tǒng),定位精度能夠達到2.5厘米。
陳玉柱今年插秧全是用的無人駕駛插秧機,不過,像陳玉柱這樣的種植戶,在他所在的紅衛(wèi)農場中占到的比例也僅有不到百分之三,很多農戶還是有所顧慮。
農機具應用北斗導航系統(tǒng)對4G信號有較高要求,一方面,通信部門正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以配合新技術應用于農業(yè)機具,同時,針對目前的問題,插秧機公司為用戶免費提供臨時基站來增強信號,保障機器的使用效果,并安排了大量廠家的維修保障人員活躍在田間地頭。
除了無人駕駛插秧機,今年,在黑龍江三江平原,使用無人機進行水稻航播,實現(xiàn)了大面積成行播種。無人駕駛整地機、無人駕駛植保機也活躍在田間。在吉林松原,無人駕駛的免耕播種機省時省力。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機械化移栽番茄,又快又好。
農業(yè)農村部農業(yè)機械化管理司副司長王甲云表示:“全國農作物的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已經超過67%。隨著物聯(lián)網、大數(shù)據(jù)、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fā)展,這些先進技術必然會根據(jù)農業(yè)生產的需要,不斷應用到農機裝備上來。農機智能裝備能夠最大限度節(jié)約人工成本,提高作業(yè)的質量和效率,它的功能更加強大,能夠為農業(yè)綠色發(fā)展,提供強有力支撐。”
農業(yè)機械化正在向著全程全面高質高效升級。這些新技術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節(jié)省了成本,而一些綠色防控技術,則大大提高了農產品的質量。
以往,大棚種植西紅柿往往是使用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也就是人們通常說的激素,來促進西紅柿坐果和果實膨大。遇上病蟲害,更是離不開農藥。大棚番茄常見的害蟲是白粉虱,一旦發(fā)生,蔓延快,很難殺滅,農藥殘留難以避免。
河北衡水饒陽縣吾固村是當?shù)氐氖吖l(xiāng)。劉志峰是吾固村的菜農,以往種植西紅柿,和別人一樣,殺蟲靠農藥,坐果靠激素蘸花,有時候掌握不好濃度,還常常長出畸形果,賣不上價錢。
王玉波是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旱作農業(yè)研究所生防中心主任,他們的工作就是要推廣綠色防控技術。他介紹,在大棚西紅柿里面沒有蟲媒為它授粉,所以篩選的是在大棚里面授粉效率比較高的熊蜂來為作物授粉。而針對害蟲白粉虱,他們也培育了專門的防控蜂種。
技術不再是難題,困難的是如何推廣。吾固村成為他們的技術示范點。
起初,村民劉志峰和同村菜農們都有點信不過。劉志峰說:“怕這個蜂不能使。我還得用點激素,用點激素我摻著用,后來村里找來了,說你不用用這激素,我逐漸就不使激素了?!?/p>
用了幾年,劉志峰也從最初的不信任到現(xiàn)在的不停叫好。今年,熊蜂不是免費提供了,需要購買,200元一箱,劉志峰非常積極地報了名。
熊蜂授粉提升了產量,同時還改善了口感,這就給劉志峰帶來了更多的商機,他打通了直接給超市供貨的渠道,價格也賣了上去。
雖然使用了生物防治的農產品品質更好,但是,由于成本高,價格也相對較高,市場空間還是有限,對很多菜農來說,使用了熊蜂授粉,并不都能夠像劉志峰這樣有這么好的銷路。另外,綠色防控技術的使用,和農藥激素比起來,技術復雜一些,也對使用的農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市場空間有限,用起來也不像農藥那么簡單,這都導致了這么多年來綠色防控技術的發(fā)展存在局限。
全國農業(yè)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研究員趙中華說:“從2013年我們項目開始以后,我們引導農民把它作為一個授粉的手段在用,到去年年底,我們大概有2000多萬畝。整個蔬菜果樹,大概是有近10億畝這樣的面積,其中比較突出的,大概也得有兩三億畝,這個2000萬畝就是很少很少的一個比例了?!?/p>
而由于用戶發(fā)展較慢,提供這項技術產品的企業(yè),也一直面臨不小的挑戰(zhàn)。
針對目前的情況,農業(yè)專家表示,除了引導消費市場、做好新技術示范,同時也可以通過政策支持來吸引更多的專業(yè)種植者使用新技術。
趙中華說:“做給農民看,領著農民干,帶領農民一起去把這個事情做大。用戶群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生產成本自然會下降。作為一個新的技術,作為生產方,可能要給它一些支持,讓它建廠,搞繁殖,搞技術的優(yōu)化。作為用戶這一端,使用成本相對比較高,這樣給他一定的補貼,刺激他愿意用。用的人多了,可能效果也出來了,這個自然就推廣了?!?/p>
我們常常說“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萍际堑谝簧a力,這個道理同樣也適用于田間地頭。新技術不僅提高了農業(yè)生產效率,讓農民們節(jié)約了成本,增加了效益,也提升了農產品的質量,讓我們的餐桌更加綠色。農業(yè)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少不了科技的助力,而科技的力量也將改變大江南北各地傳統(tǒng)的農業(yè)作業(yè)方式。怎樣更好借助科技的力量,釋放農業(yè)生產中的潛力和活力,怎樣創(chuàng)造一個更有利于新科技應用推廣的環(huán)境,值得我們進一步摸索。
?
廣告咨詢:18215288822 采購熱線:18215288822
聲明:農機大全所有(圖文、音視頻)均由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若您的權利被侵害,請聯(lián)系 56325386@qq.com 刪除。
載注明出處:http://www.wgjtg.com/news/259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