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謀劃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科學謀劃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并把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和要求概括為:“生產發(fā)展、生活寬裕、鄉(xiāng)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梢哉f,新農村建設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環(huán)境保護等諸多領域,內容豐富,涵義深刻,是新時期“三農”工作的行動綱領。建設新農村,需要在深入調查研究、科學論證的基礎上,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建設規(guī)劃和實施方案,統籌謀劃建設的內容、步驟和方法。
以政府投入為主。從發(fā)達國家農村現代化的實踐看,有兩點值得關注:一是農村建設以政府投入為主。根據不同的建設內容,政府或全資或出大頭或出小頭。但從總體看,是政府出大頭。二是政府投入都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韓國“新村運動”實施時的政府投入在繁榮農村經濟、刺激內需、拉動GDP增長方面,發(fā)揮了難以估量的作用;同時,由于當時韓國實行政府主導的出口導向型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國際貿易糾紛日益增多,“新村運動”的實施,還在相當程度上緩解了國際貿易壓力。我國2003年人均GDP已經突破了1000美元大關,而韓國1970年開始實施“新村運動”時的人均GDP只有270美元。應該說,就我國目前的經濟實力而言,新農村建設以政府投入為主,是有條件做到的。新農村建設是一項德政工程、民心工程,要防止少數鄉(xiāng)村干部以新農村建設之名,行加重農民負擔之實,敗壞新農村建設的形象。
從實際出發(fā)。我國幅員遼闊,農村人口眾多,各地經濟發(fā)展水平、自然條件差異很大,要堅持從實際出發(f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突出重點、循序漸進,防止一刀切,一哄而上。但規(guī)劃又要有前瞻性。一些發(fā)達國家新村運動結束后,農村人口日益稀少,大量房屋等基礎設施閑置。我國上世紀九十年代實行的農村教育達標,村村都修建了小學校舍;進入新世紀后,由于適齡兒童數量下降,實行村校、鄉(xiāng)校合并,大量新校舍閑置。這些教訓應該汲取。目前,我國農村老齡化現象也已經顯現,在發(fā)達地區(qū)則更為突出,很多村常住人口大量減少。因此,新農村建設規(guī)劃要有前瞻性,尤其是基礎設施建設。
尊重農民意愿。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農民,農民最迫切需要什么,怎樣建設,要尊重農民的意愿??梢韵刃性圏c,典型引路。不能層層下指標,防止簡單粗暴、強迫命令,搞浪費國力民力的“政績工程”。
加強村級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涉及億萬農民的切身利益,必須調動廣大農民群眾的積極性,讓農民群眾當家作主。從歷史上看,我國長達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實行的是“王權止于縣政”(或稱“皇權止于縣”),對于廣袤的鄉(xiāng)村,則依靠封建禮法和宗族進行統治,漠視農民的權利,完全是封建家長制。這恐怕也是目前農村一些地方封建家長制比較嚴重的歷史原因。加強村級民主政治建設,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具體的操作,應該包括四個方面,即民主選舉、民主管理、民主決策和民主監(jiān)督。民主選舉已有多年的實踐,法律制度盡管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但畢竟已經有了。而民主管理、民主決策和民主監(jiān)督,鮮見成功的實踐,更缺乏法律制度的保障。要確保新農村建設成為農民滿意工程,村級民主建設是一個重要保障,否則很可能走了樣。
深入鄉(xiāng)村調查研究。“五四”運動以后,大批知識分子懷抱“救中國必先救農村”的理想信念,投身農村調查研究,如陳翰笙、王寅生、錢俊瑞、孫冶方、薛暮橋、費孝通等;晏陽初在河北定縣、梁漱溟在山東鄒平進行了歷時近十年的鄉(xiāng)村建設運動。這些實踐,產生了一大批理論成果,如梁漱溟的《鄉(xiāng)村建設理論》(又名《中國民族之前途》),費孝通的《江村經濟》、《鄉(xiāng)土中國》,等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面臨的環(huán)境和條件與舊中國相比,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但同樣需要大批專家、學者和領導干部深入鄉(xiāng)村調查研究、試驗示范,進行理論的升華。一些國家的鄉(xiāng)村建設,由于理論落后于實踐,或多或少走了彎路。前車之覆,后車之鑒。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是一項艱巨而長期的任務。謀定而后動,則事半而功倍,科學編制新農村建設規(guī)劃是十分重要和緊迫的。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 作者:胡樂鳴<?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聲明:農機大全所有(圖文、音視頻)均由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若您的權利被侵害,請聯系 56325386@qq.com 刪除。
載注明出處:http://www.wgjtg.com/news/253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