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農民在行業(yè)情況非常艱苦的一年里,得到了學習的機會
美國農民在行業(yè)情況非常艱苦的一年里,得到了學習的機會
Chad Henderson 的約翰迪爾聯(lián)合收獲機
照片來源:XtremeAg
距離收獲還有幾天,XtremeAg 的農民 Dan Luepkes 和 Lee Lubbers 抓緊時間進入田間并開始收集作物性能數據,而 Chad Henderson 從他的雜交試驗中學習。
Chad Henderson 是位于阿拉巴馬州麥迪遜的一家五代農場的成員。亨德森農場經營著超過 8,000 英畝的旱地和灌溉玉米、旱地大豆、小麥以及旱地和灌溉雙季大豆。不耕種時,查德作為亨德森賽車隊的飆車手繼承了另一個引以為豪的家族傳統(tǒng)。
“我們的聯(lián)合收割機本周正在全速收割玉米。在接下來的幾周內,有 2,800 英畝的玉米要種完。我們對目前看到的收益感到很滿意。旱地玉米的單產為 180 至 210 蒲式耳/英畝,比平均水平高出約 40 至 50 蒲式耳/英畝。雖然現在許多地區(qū)都在經歷干旱,但本季我們有大量降水。水分有助于提高產量,但與此同時,今年云量增加使產量低于接受更多陽光照射時的產量水平?!?/p>
在 Chad Henderson 的農場,收獲時的紅色谷物車
照片來源:XtremeAg
“由于降雨,我們的雙季豆看起來也很有希望。我們在某些地區(qū)看到收獲 65 到 70 蒲式耳/英畝,農場平均值為 40 蒲式耳/英畝。這是我們的目標,在我們收獲小麥后于 6 月下旬播種雙季作物?!?/p>
阿拉巴馬州收獲的田野
照片來源:XtremeAg
“我們正在用八種不同的玉米品種進行雜交試驗。我們將參考這些數據來挖掘哪些雜交種在我們地區(qū)表現最好,哪些應該種植在我們的灌溉或非灌溉土地上。明年我們將擴大表現最好的品種規(guī)模。”
“我們這些在南方耕種的人沒有休息的余地,現在已經開始研究今年秋天的小麥品種了。一旦我們完成了一個玉米田的收獲,就會立即獲取肥力和土壤數據,并準備在 10 月種植我們的冬小麥?!?/p>
Dan Luepkes 和他的兒子在伊利諾伊州俄勒岡經營農場。他們一起耕種 1,800 英畝的旱地,灌溉玉米、大豆和干草。通常情況下農場里使用地下滴灌。他們還管理著一個 200 頭牛的養(yǎng)殖場。
“我們參加了伊利諾伊州迪凱特的農場進步展。這是一個很好的活動,我們有機會與許多供應商和農民談論他們的業(yè)務。我們總能在這些活動中學到東西,也能買到一些需要的東西?!?/p>
“從那里我前往伊利諾伊州的龐蒂亞克,在精密種植公司農場拜訪 Jason Webster。 Jason 正在進行多項試驗,其中包括使用耐特菲姆滴灌創(chuàng)新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使用來自排水瓷磚管線的水供應。看起來滴灌和非灌溉土地之間的玉米差異將接近每英畝 100 蒲式耳。如果您有機會參觀這個農場,我建議您抓住機會,因為在那里能學到很多東西。”
2021年9月,伊利諾伊州的玉米
照片來源:XtremeAg
“當我們從精密種植公司農場開車回家時,很明顯處于中西部干旱最嚴重的地區(qū)之一。非灌溉作物要么死亡,要么瀕臨死亡,今年的產量將遠低于平均水平。情況最糟糕的區(qū)域沒有那么大的面積,但我們的土地就在它的中間?!?/p>
南達科他州格雷戈里的 Lee Lubbers 在農業(yè)傳統(tǒng)中長大,他清楚地記得自己用剩余的獎學金作為他第一臺拖拉機的首付款和 200 英畝土地的租金。今天,他種植了超過 17,000 英畝的旱地大豆、玉米和小麥。 Lubbers 說,對他來說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不斷學習和挑戰(zhàn)自己,以建立一個讓下一代引以為豪的事業(yè)。
隨著九月的到來,早晨變得越來越涼爽。涼爽的早晨有助于減輕壓力。
“我們的大豆正在變黃,收獲將在 9 月 20 日之后開始??紤]到這個季節(jié)缺乏降水,我們對現在的玉米和大豆感到滿意。這是一個非常干燥和炎熱的季節(jié),良好的作物管理會帶來更多收益。目前,我們的作物健康狀況非常好?!?/p>
南達科他州 2021 年秋季玉米
照片來源:XtremeAg
南達科他州的排水設施
照片來源:XtremeAg
“我們再次將小麥運回碼頭。 我們在那個項目上跟進了兩個多星期,等待貨輪到達。 對于我們 XtremeAg 小組的南部成員來說,收獲季節(jié)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這里也快要忙起來了。 我們很想知道在非常困難的一年里作物的表現如何。 我們要保持專注并保證每個人的安全?!?/p>
聲明:農機大全所有(圖文、音視頻)均由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若您的權利被侵害,請聯(lián)系 56325386@qq.com 刪除。
載注明出處:http://www.wgjtg.com/news/195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