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口二手農機廠家:張家口鞍韂業(yè)的歷史
梁毓如
張家口是塞北重鎮(zhèn),工商巨埠。北鄰蒙古草原,遠通外蒙庫倫(現在烏蘭巴托)西去綏遠(現呼和浩特)包頭、寧夏、蘭州、新疆等地。張家口是個牲畜皮毛商品轉運必經之路,集散之地,所以鞍韂行業(yè)供應牧業(yè)地區(qū)是有悠久歷史傳統(tǒng)的。但是,由于時代的變遷北京的鞍韂行業(yè),逐漸淘汰,促使北京的鞍韂技術工人流散到張家口來。所以說,張家口的鞍韂技術由何而來呢?是北京。
關于張家口鞍韂行業(yè)的分布情況
(一)朝陽洞街的老字號:三發(fā)涌鞍子鋪,后一代老掌柜名范貴。其子有五十多歲在張北縣開鞍子鋪。玉帶橋的東升泰鞍子鋪,掌柜陳正功和晉泰元鞍鋪老掌柜雷豐年已86歲,仍經營其業(yè)。后來的北京雙盛永的后代人楊希章也在張開設雙盛永鞍子鋪,楊佩環(huán)開復盛永鞍子鋪,楊佩珍開通德永鞍子鋪。老楊家后輩人楊佩瑤和楊佩恩去綏遠開設義盛德鞍子鋪。(我兄梁玉樹在綏遠義盛德學徒工)還有去東北長春的楊佩璽開永盛茂鞍子鋪。長春還有一家楊家鞍子鋪。這些楊家鞍子鋪師徒多是慶云、鹽山、陽信一帶的回民。他們都有泡制“滾江皮條”做各種高級馬裝具的技術。產品很受好騎馬者的歡迎。所以,當時蔚縣莊的老鞍子鋪東升泰等商店,因工藝落后,人員衰老而被淘汰息業(yè)。
存30年代前的舊中國,各地方愛好騎馬的人很多,講究“壓走馬”,尤其東北軍奉派騎兵最多。察哈爾都統(tǒng)“高二絕戶”高維岳愛騎好馬,每天早起乘馬,隨從護兵馬弁數十騎出大境門外游玩。當時,“布韂全套馬鞍”,每套8元5角。還有張北縣“夜貓張”張誠德的騎兵師,講究騎好馬用好鞍韂。以后調來張家口任保安司令,后又調往河北省泊鎮(zhèn)。日本投降后,張誠德騎兵想返回壩上老巢,但在山西省偏關被我八路軍擊斃。察北地方保商團袁福的騎兵馬隊,都愛好騎馬和使用高級鞍韂,都講究鹿角條鞍杈,俗語:“買起馬,置不起鞍”。趙承綬騎的是“千里駒”馬。用的是最好的鞍韂。張家口的鞍轄另一個銷售渠道是:軍隊打官馬的和山東馬販。每年到六月六開橋之后,馬橋就在大境門外壩崗上,那里是牲畜的交易市場。開橋時由內蒙趕來的成群馬匹和牛羊,進口來銷售。還有旅蒙業(yè)交易回來的大群牛羊馬匹。每天早晨,任買主選購。尤其是山東馬客成群買馬,成套買馬鞍:一幫一幫地趕著馬群,返回山東,年年如此。張家口的牛羊馬店也很多,有名望的老字號,為興隆馬店,老掌柜叫馬連科和天德馬店,掌柜叫戴華臣、連升店、光文店等店都是河北省滄鹽地區(qū)的回民開辦的。僅在孤魂廟街(現在古宏廟街)開設皮條鋪就有數家。從業(yè)人員全是山東回族人,專做滾江皮條大馬籠頭、大鞭、馬拌、供應馬販使用。到30年代后期,隨著牲畜市場的消失,這些馬店也就不存在了。但是鞍韂行業(yè)尚能繼續(xù)為牧區(qū)蒙民服務。
(二)張家口的馬鞍作坊:鞍子作坊:是??衬抉R鞍權的專業(yè)生產,不占門市,只有三發(fā)涌老鞍子鋪有砍鞍杈車間,銷售范圍很大,供應內蒙和外蒙古。據蒙靴老工人說:德和成老靴鋪已傳三代,當時和三發(fā)涌鞍子鋪住對門,上堡大街兩側蒙靴鋪和鞍子鋪林立。還有花巷沙院內的李高明鞍作坊,在我學徒時期,他已是年近古稀的老鞍匠了。其徒工田明現已67歲,民國21年來張學徒,李高明之弟李高成是由外蒙古回來的鞍匠。回來后落戶到內蒙“佳卜斯”(現在化德縣)。由外蒙回來的還有蔣威成鞍匠,山東武縣人。他們做的木鞍杈規(guī)格質量好,馳名內蒙。還有左司巷的“范脫子”鞍作坊:花巷路南的“張鞍子匠”,營城子李立本父子鞍作坊,這都是由北京來的鞍子工人。泉勝涌鞍作坊掌柜杜萬玉(也是由北京來的鞍匠)技術全面,他由開鞍作坊,發(fā)展為泉勝涌鞍子鋪,以后,又發(fā)展到張北縣綏遠兩地開設分號鞍子鋪。杜萬玉是河北省深縣人。他傳授的徒工多人,如現在退休的孫書堂(義巨永鞍子鋪)已故的何書昆(義盛永鞍子鋪)茂盛永的楊坡等人,都是泉勝涌出色的鞍工,技術全面,能做高級鞍杈。如鑲鹿角鞍杈,貼鯊魚皮鞍,貼魚鱗鞍,砍各種蒙古鞍杈。以后,義盛永何書昆的徒工張運來又開設永興鞍子鋪,其徒工高仲秀、安鳳梧都開辦了鞍子鋪,他們主要皆以砍鞍杈為主,供應內蒙各旗。把砍鞍技術工藝基本上一代一代地傳授下來。我是在1934年由張北縣來到張家口開設永玉厚鞍子鋪的。二十多年,直至全行業(yè)1956年公私合營。
(三)張家口制革廠做馬韂:張家口制革廠很多,大小戶有百余家。生產香牛皮和其他皮革。專做油韂的有數家大廠。如:老字號德長義、齊老大齊老二,專產皮韂為主,以后有廣興永制革廠經理是張冠卿(原商務會會長)該廠生產名牌香牛皮和皮韂,質量最高。因為廣興永聘請日本人技師泡制香牛皮,用化學原料配方泡制。配方嚴守秘密,不讓別人學看,只有侍奉日本人生活的工人閻根,學到一些制革配方技術的秘訣。同時廣興永的人員還去過日本學習技術。所以,閻根的兒子閻成文學到了制革技術的秘方。解放后,內蒙錫林浩特聘請閻成文創(chuàng)建了錫林浩特皮革廠。在草原上興建了制革、制裘、制氈、制韂、蒙靴馬靴、皮衣等綜合企業(yè)。閻成文現在已離休。
張家口生產透油皮韂由德長義制革廠發(fā)展起來的有德義信、聚盛恒、長義誠、德記、永義和、福義和等等皮革廠都生產皮韂。制造透油皮韂的工藝非常精細,麻油、桐油就得上十二道。還有硝熟、搓揉、修里、煬面、鋪整、透油等等泡制工藝。此種皮韂早已停產?,F在,只有少數幾人尚能制做。透油韂有綠油色、紫油色、本黃色。形式有:方韂、圓韂、條韂、各種不同形式。內蒙和外蒙所用樣式都有區(qū)別。真正傳統(tǒng)技術做韂,韂表面光滑明亮如同玻璃。很受蒙民喜愛。自外蒙事變后產量下降,只供應內蒙各旗。“七七事變”后,日偽統(tǒng)管牛皮,制韂行業(yè)受限。透油韂便絕跡了。直至解放后才恢復生產。
(四)張家口的花韂作坊:始坊:專門承攬制革廠和鞍韂鋪的皮韂加工縫皮邊業(yè)務。30年代前張家口韂坊也有大小戶數十家。其中,蔚縣人張柱:花韂大作坊,有幾十個韂匠。還有長盛隆韂坊業(yè)主范三亭、河北吳橋縣人,該號工人有20-30人。現在,有長盛隆最后代的徒工張連山已是古稀之人了??p花韂也是傳統(tǒng)技術,花韂種類很多;有單邊、雙邊韂、有單塄四云、六云、雙塄四、六云。三道塄四云六云韂、有六云雙塄麻花韂草龍韂、五福棒壽大小花韂,漢文大小韂,等等花韂,這些工序是手工操作。如,挖皮花云子,壓皮塄邊、用絲線縫云子邊。花韂是蒙民最喜歡使用的馬裝具。制做花韂云子和邊,都用綠股子皮,黑股子皮,從全國來說、只有河北省束鹿縣辛集是唯一生產地,還有辛集的弓弦,狗皮鞭捎。其原皮料用騾馬,驢皮的后屁股上的皮子制做“股子皮”。質量堅硬耐磨,這種股子皮早已斷茬滅跡。股子皮是皮馬韂和蒙靴生產的主要副料,為了使皮靴和蒙靴使用壽命長,發(fā)展河北辛集制革很有必要?,F在用羊皮代替的現象應該改變。
皮韂花邊云子是用絲線手工縫,針碼整齊美觀,堅固耐磨,若用縫紉機“扎”蒙民不太愛用??p韂藝術用雙針引線熟練快速。但是,這種作坊工房簡陋??看皯舭囱b“木板大炕”白天干活利用目光,夜晚干活,每人面前掛一個油燈。日常生活,吃飯、睡覺休息,都是在這個“大木炕”上活動。每天要坐在“馬扎子”上千十幾個小時的活,條件非常艱苦。1930年以后,因受外蒙影響,此行業(yè)也逐漸衰落、蕭條,作坊倒閉。至1956年參加公私合營的僅有工人20余人。
(五)張家口馬鞍副件作坊:
1.鉆花馬鐙作坊(鐵匠爐)專做熟鐵馬鐙,巴掌鐙、大頭鐙、和尚頭鐙,轉環(huán)鐙。蒙民最喜歡用鉆花馬鐙。這些鐵爐還做“蒙古火爐”和“狼夾子”,專門銷售到蒙古地區(qū)去?,F在,鉆花馬鐙消跡,鉆花工人后繼無人了。如景泰蘭銅鐙和“龍頭馬鐙”,只有北京鐙局生產過,張家口是沒有這種技術工人的。還有一種鑄鐵馬鐙。
2.白銅鋪,專做白銅鞍條、鞍坐丁、煙袋鍋、火鏈,其他銅品。據農機廠退休老工人銅匠楊增說:他今年87歲,1912年15歲來到張垣小河套天成樓學徒,掌柜呂慶竹。上一代掌柜是李產起的老銅鋪。還有同福樓,早年都做過銀首飾,以后增加做銅鞍條坐丁等品,雇傭工人很多。產品銷售內蒙和外蒙。由北京來的蘆文珠(河北吳橋人)和同福樓徒工張廷才,高金、楊增等人合伙開辦的興隆和銅鋪。該號工人多,銷路廣,后因市場變化、業(yè)務蕭條,工人解散回鄉(xiāng)務農,解放后,有一段時間,有內蒙單位,在蔚縣農村訂過“煙鍋”業(yè)務。在1956年公私合營時,少數銅作坊工人,楊增、滑品等人合營到農機廠,轉業(yè)改行,技術失傳。張家口的白銅行業(yè),技術是個傳統(tǒng)工藝,供應少數民族銅制品,也有著悠久的歷史。
此外還有兩個行業(yè);織牦肚帶,它利用蘑菇鋪串蘑菇的牦繩,廉價進料,打織成花樣牦肚帶、非常美觀、價格低廉??楆蠖菐莻€又臟又苦的行當。另外有小鐵匠爐、王金兄弟2人、專打馬嚼環(huán)、轉環(huán)、鐵千子牲口咀連等品,一概利用廢鐵絲產品堅固價廉。56年參加了鐵業(yè)社,1960年兄弟2人相繼死亡,技術消失。以后,由北京進貸活口“千子”但不堅固。
總之鞍鞠是古今牧民的生活必須品,是古代人民主要交通工具。所以說鞍鞲業(yè)有悠久歷史?!稓v史知識》1984年第四期刊載的文章講:婚禮新婦入門跨馬鞍興于唐代,坐馬鞍之側,則謂乘馬鞍之義,唐代婦女多能騎馬,不僅民間,即使統(tǒng)治階級貴婦也不例外,因而婚儀新婦乘馬鞍成為當時社會一種婚儀。婦女跨鞍是直接承繼北方鮮卑族的風俗?!?/span>
蒙靴和鞍韂有聯帶關系。在舊時代,張家口從大境門、至朝陽洞;南玉帶橋,大街兩旁的靴鋪和鞍韂鋪櫛次鱗比、居鄰隔壁都是鞍韂蒙靴作坊。據蒙靴退休老工人許專說:南牌坊德興齋靴鋪的財東是宣化李鹽房。德興齋掌柜相傳數輩,德興齋對門就是德壽隆旅蒙業(yè),財東也是李鹽房,這都是有名望的老字號。我所在的復盛永鞍子鋪和德壽隆住同院。蒙靴和鞍韂這些產品都是由旅蒙業(yè)銷售到內蒙和外蒙古的。當時,上堡的旅蒙業(yè)大商號和個體戶很多,(個體戶、叫作“走貨郎帽”)一個人趕著一輛牛車。拉著蒙民們需要的東生煙塊、酒、布匹、鞍韂等日用雜貨。旅蒙業(yè):各有各的行商地區(qū),各走一旗,各走一路,每年春去冬回。關于鞍韂商品各旗使用各旗的馬鞍,樣式不同。如東、西烏旗用烏郡式鞍權大圓韂。東西蘇旗:用小西蘇鞍權配條韂,二官坐鞍配方韂。鞍韂還遠銷到新疆。我于1958年去新疆推銷,在新疆“桑吉巴爾”一個小商店中看見擺著張家口產品“小西蘇紅油鞍杈”。張家口的鞍韂在和外蒙古通商時期,大量遠銷到外蒙;由南天門的“老倌車”(牛車)一串一串地集中數百輛遠遠運輸到烏蘭巴托,往返需要一年時間。還有駱駝隊如新華街的德恒駝店。我曾祖和祖父、父親三代飼養(yǎng)駱駝,以運輸業(yè)為生,承運貨物,遠去蘭州東北關外,北去卡克圖直至大庫倫。過草原渡沙漠、跋山涉水、遠程3、4千里。在那風雨天氣或冰天雪地里,夜行晝息,用木桶駝水,用干牛糞燃火煮飯,生活非常艱苦。掛在駝鞍架上的紅布燈籠,照亮不過3尺遠。在那靜靜的深夜里,一串一串的駝隊上的燈籠只能作為聯絡的信號。駱駝隊以每頂“房子”為一集體。每頂房子集合一百多駱駝,聯合在一起以防土匪搶貨。在那運輸落后的年代里,就是這些駝隊把張家口的商品遠遠運到外蒙。再把外蒙的皮毛畜產品、珍貴藥材、庫倫松等等運回來,溝通蒙古和“口里”張家口的貨物交流。直至1930年(民國18年)外蒙古事變貿易宣告斷絕。萬興永鞍子鋪掌柜王萬魁是外蒙事變幸存者。據王萬魁說:事變后,俄國兵召集華人尋問?誰愿回家去集合在一邊,誰愿留下可以留下。以后把愿回來的人們往回送行,在庫倫南邊,集體屠殺千百人。我的堂伯父在事變中被屠殺,喪生于外蒙。1933年有位外國人:伯必斯開辦德華洋行,經營外蒙貿易商品綢緞布匹、茶、煙酒、蒙靴鞍鞠等,貿易盛極一時。當時德華洋行收貨員是“拉茲夫”;正翻譯;是畢明齊,山東人;副翻譯是孫享年。當時蒙靴業(yè)最盛,大批向洋行交香牛皮,鞍杈皮韂等貨物解放后,在50年代我市皮革社仍然生產過:出口香牛皮和皮韂(紫油單塄方塄和黃油方韂片)經過外貿局訂貨向外蒙古出口。在30年代時期據任裕說:蒙靴鋪和小作坊大小戶有100多戶,日產蒙靴4、5百雙,加工費每雙靴1元現洋(當時白面百斤2元左右,)蒙靴一雙售價47兩紋銀。當時對外蒙的貿易額是相當可觀的
張家口的馬鞍,皮韂暢銷國內外,馳名全國主要原因是有第一流的技術、工藝精細、質量高、品種全面、樣式規(guī)格對路、供應面廣、深受蒙民歡迎。馬鞍特點;是使用樺樹杈做鞍橋。崇禮縣和蔚縣山區(qū)樺樹資原豐富。早年采購樺樹杈(鞍橋)的人,著名的有張金池,河北省深縣人,他常年和山區(qū)農民打交道,專業(yè)收買農民砍來的樹權,運到張家口來銷售給鞍子作坊。為了使用“干樹杈”砍鞍杈,必須一年頂一年的儲備樹杈,才能干透沒有水分,保證質量。第二原因是:老藝人砍的馬鞍韂道好,馬背上不幌動,不打馬脊梁,膠縫嚴,不開膘。用桐油大漆油鞍子,不掉油,不怕磨擦。馬鞍梁頭上貼皮子,以防潮濕??嘲白邮翘胤N工藝,與做箱箱柜柜木工不同,砍鞍子工藝技術復雜用幾年時間也學不透。砍鞍藝術是:砍、缽、焊、挖、錯、不用木鋸。尤其是鑲鹿角鞍查,這種藝術更是特種技術,把整個鹿角用鋸鋸成2尺長,4分寬的鹿角條,一般鞍工是難以辦到的?,F在能鋸鹿角條的技工不太多了。
鞍韂藝術學來是不易的,舊社會手工作坊是依靠徒工干活賺錢。管吃飯,3年沒工錢白干活。徒工們在那艱苦歲月里。學得了真功實藝,成為能工巧匠,把技術一代一代地傳下來了。
另一種由蒙古庫倫回來的鞍匠數人,開辦東玉成鞍子鋪,??硯靷愂桨拌荆朔N鞍杈是三圓,前后鞍橋圓,龍口圓,梁頭圓,北京鞍工能以仿造,這種鞍查很受騎馬者的喜愛。可惜早已斷莊,技術失傳。
1956年全行業(yè)公私合營,成立了蒙靴鞍韂廠。我擔任門市部副主任,負責供銷工作,合營后加強了職工組織,發(fā)揮了生產積極性。增加品種提高質量,增加了產量,鞍韂業(yè)務蒸蒸日上,改變了私營年代的坐等買買的狀況。合營后,組織人員外出推銷采購。1957年我接受去大西北外聯任務。到內蒙、甘肅、青海、新疆各民族牧區(qū)推銷各種鞍韂皮靴、馬裝具、深入旗縣牧業(yè)區(qū)很受牧民歡迎。我在深入牧區(qū)的過程中,并和經營民族用品單位簽訂定貨合同。僅內蒙錫盟供銷社簽定的全年合同就包括:馬鞍3000個,和內蒙古各盟旗的百貨站、供銷社都建立了業(yè)務關系。尤其是和甘肅、蘭州、新疆烏魯木齊民族貿易公司建立了常年定貨合同,從1956年直至現在業(yè)務關系不斷。和西藏建立業(yè)務以后,他們還供應過大批原料。從公私合營1956年直至1965年鞍韂蒙靴業(yè)務是個興旺發(fā)達的行業(yè)。
在19s6年合營時期,蒙靴鞍韂廠有砍鞍工人30多人,花韂工人20多人,蒙靴馬靴工人有100多人,馬鐙、蒙刀、鉆花鐙工人20-30人,馬裝具工人有50-60人,共有職工300多人。年產各種馬鞍5000多個大小皮豁5000多付,蒙鞍3000多雙,馬鐙2500多付,皮馬鞍500余套,馬裝具50000件,新疆鞍具200多付。合營后,溝通了銷售渠道,滿足了少數民族地區(qū)牧民需要,很受牧民們歡迎,顯示了集體生產關系的優(yōu)越性,企業(yè)欣欣向榮,鞍鞭行業(yè)興旺發(fā)展。
關于合營后人員調動問題:在1957年由蒙靴鞍韂廠調給錫林浩特皮革廠蒙靴工人和花韂技工20多人。1958年由蒙靴鞍韂廠擴建橡膠廠,企業(yè)領導帶走了鞍靴技工數十人,我也在其中調到橡膠廠。數月后又把公私合營蒙靴鞍韂廠撤銷。把全部靴鞍工人合并到鞋帽廠。1959年又把我調回鞋帽廠搞業(yè)務內勤工作。鞋帽廠經營產品多樣化,其企業(yè)體制是由皮鞋社,帽社,布鞋廠,蒙靴鞍韂合并起來的。這4個車間,南至南關道街,北至朝陽洞街,人員近千人。1961年鞋帽廠分為4個廠:皮鞋廠、制帽廠、布鞋廠、少數民族用品廠;在1969年時期民族用品廠又擴建無線電二廠,不久又分家。把民族用品廠改為皮革制品廠。把鞍鋸技工數人分配到無線電二廠。在這幾次分廠分家分人的過程中,把蒙靴鞍韂技術工人調走多人,削弱了鞍轄生產力,技術降低,產量減少。改變廠名同樣使業(yè)務關系受到影響,失掉了傳統(tǒng)的名牌產品的信譽。尤其是在“文革”后期鞍韂事業(yè)更加削弱。生產缺乏樹杈,更不重視樺木樹杈的儲備原料,現買現用,使用濕樹杈,不保證質量,不培養(yǎng)技術接班人,技工老化,產品簡單化嚴重影響了企業(yè)的發(fā)展。
回想在合營初期,僅庫存“樺樹杈”鞍橋就有3、4萬塊,元樺木庫存1、2萬根,存放場地(現在軍戒庫煤場)木積如山影響了原料的質量。這種木料必須一年頂一年的儲備,才能使其干透沒有水分,保證馬鞍質量,保證張家口馬鞍的名牌信譽。
張家口鞍韂品種繁多,能供應全國各少數民族牧區(qū)需要,1956年公私合營以來,業(yè)務興旺茂盛。在“文革”時期受到嚴張家口二手農機廠家重影響。三中全會以來張家口二手農機廠家,畜牧業(yè)蓬勃發(fā)展,牧民富起來了,需要更好更多的馬鞍具,我們必須做好供應工作。并把鞍韂傳統(tǒng)工藝技術傳播下去,為“振興河北”、振興皮都、為進一步發(fā)展張家口的名牌產品鞍韂業(yè)而努力。
廣告咨詢:18215288822 采購熱線:18215288822
聲明:農機大全所有(圖文、音視頻)均由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若您的權利被侵害,請聯系 56325386@qq.com 刪除。
載注明出處:http://www.wgjtg.com/ershou/80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