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崗地區(qū)二手農機車轉讓:農村人越來越少了,怎樣建設新農村,未來的農村該何去何從?
建國初期一九五三年中國農村實行互助組,一九五五年實行合作社,一九五八年實行人民公社,農村朝著集體化道路發(fā)展。六十年代初期山西省昔陽縣大寨村黨支部書記陳永貴同志,帶領大寨村村民,"自力更生,奮斗圖強",戰(zhàn)天斗地,改造荒山,造梯田,讓窮山惡水的大寨村,改變了貧窮落后的面貌,人民豐衣足食,生活有了保障。

一九六四年,偉大領袖毛主席向全國人民發(fā)出了"農業(yè)學大寨"的號召,全國掀起了走集體化道路,出現了,多勞多得,按勞取酬,以糧為綱,全面發(fā)展的高潮,走集體化道路,在特殊的年代里,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解決了人民的溫飽,掀起了建設社會主義新高潮。

進入八十年代,為了讓中國農村發(fā)展得更好,一九七八年中央在安徽鳳陽縣小崗村試點實行"分田到戶"農業(yè)生產責任制,十八位農民在分田單干責任書上簽字蓋按印,讓集體土地,化整為零,實行一家一戶種植模式,糧食產量大幅度增產,農民生活得到了改善,一九八0年分田到戶農業(yè)生產責任制,在安徽示范成功后,省委書記萬里同志向中央匯報,分田單干的農業(yè)生產責任制,在全國進行了推廣,四十年來農民的溫飽解決了,從此集體吃大鍋飯的年代劃上了句號。

分田單干農業(yè)生產責任制,一家一戶,每人一畝三分田地,現在種田種子、化肥、農藥、價格高,用工成本高。而水稻、小麥、棉花、油菜、玉米等農副產品滯銷價格低,種一畝田地除去種子、化肥、農藥、機械耕作收割費用,一畝只有600元~800元收入,這只能解決溫飽,而不能致富,農民把田地流轉給了種田大戶,到經濟發(fā)達的江蘇、浙江、上海等地務工去了,現在有木工、瓦工、電焊、油漆裝璜技術的中壯年農民,每天收入在300~500元左右,中年婦女在紡織廠服裝廠上班,每天收入200元左右,六十歲左右的農民在城市建筑工地干活,包吃包住每天150元左右,在家種上10田,不如務工干半年。




聲明:農機大全所有(圖文、音視頻)均由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若您的權利被侵害,請聯系 56325386@qq.com 刪除。
載注明出處:http://www.wgjtg.com/ershou/224599.html